智能制造是制造強國建設的主攻方向,對鞏固實體經濟根基、建成現代產業體系、實現新型工業化具有重要作用。近日,工信部等八部門聯合印發《“十四五”智能制造發展規劃》(下稱《規劃》),為未來五年智能制造發展制定了路線圖和任務書。
《規劃》提出,到2025年,規模以上制造業企業大部分實現數字化網絡化,重點行業骨干企業初步應用智能化;到2035年,規模以上制造業企業全面普及數字化網絡化,重點行業骨干企業基本實現智能化。到2025年的具體目標為:70%的規模以上制造業企業基本實現數字化網絡化,建成500個以上引領行業發展的智能制造示范工廠;智能制造裝備和工業軟件市場滿足率分別超過70%和50%,培育150家以上專業水平高、服務能力強的系統解決方案供應商;完成200項以上國家、行業標準的制修訂,建成120個以上具有行業和區域影響力的工業互聯網平臺。
為實現上述目標,《規劃》緊扣智能制造發展生態的構建,從創新、應用、供給和支撐4個方面,提出了“十四五”推動智能制造發展的主要任務。包括加快系統創新,增強融合發展新動能;深化推廣應用,開拓轉型升級新路徑;加強自主供給,壯大產業體系新優勢;夯實基礎支撐,構筑智能制造新保障。
當前,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數字技術與制造業加速融合,推動傳統制造業加快數字化轉型、智能化變革。《規劃》結合各行業的特點與差異,對傳統產業如何推進智能制造進行了部署。比如裝備制造領域,重點滿足提高產品可靠性和高端化發展等需要,開發面向特定場景的智能成套生產線以及新技術與工藝結合的模塊化生產單元,建設基于精益管理、柔性生產的智能車間和工廠,大力發展數字化設計、遠程運維服務、個性化定制等新模式。再比如原材料領域,重點滿足安全生產、降耗減碳、提質降本等需要,實施大集團統一管理下的多基地協同制造,探索人工智能技術應用,實現工藝流程優化、工序動態協同、資源高效配置和智慧決策支持。
國家智能制造專家委員會主任、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培根稱,從傳統制造業的智能化發展路徑可以看出,大家都有共同的關注點:一是數字化設計、數字化工藝和裝備、數字化車間等是大多數傳統產業所需要的;二是新冠疫情以來,傳統制造企業都意識到應該盡可能打造一個好的供應鏈生態,因此智慧供應鏈是未來企業數字化轉型的一個重要方向;三是我國已經向世界承諾在2030年和2060年分別實現碳達峰和碳中和,因此傳統產業還應關注雙碳問題,需要數字化、智能化技術支撐,并且要從產品全生命周期、從企業生產全過程綜合考慮。
《規劃》多處提到了要構建完善智能制造標準體系。此前我國已先后發布三版《國家智能制造標準體系建設指南》,船舶、石化、建材、紡織等14個細分行業構建了智能制造標準體系。建成近200個標準試驗驗證平臺,發布300余項國家標準,基本覆蓋生產制造全流程各環節。
工業和信息化部裝備工業一司副司長汪宏稱,“十四五”時期,將實施智能制造標準領航行動,推動智能制造標準化工作走深走實。定期修訂《國家智能制造標準體系建設指南》,加快細分領域智能制造標準體系建設,筑牢標準頂層設計框架。加快基礎共性、關鍵技術和行業應用標準制修訂和試驗驗證,加強現有標準的優化與協同,促進產業鏈上下游標準的有效銜接。加強標準的推廣實施,開展智能制造標準應用試點工作,形成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團體標準協調配套的標準群。
為保障各項任務順利落地落實,《規劃》還部署了智能制造技術攻關行動、智能制造示范工廠建設行動、行業智能化改造升級行動、智能制造裝備創新發展行動、工業軟件突破提升行動、智能制造標準領航行動6個專項行動。
(信息來源:第一財經)